交通运输部持续推进货车司机权益保障专项行动以来,各地基层执法单位正以“小举措”传递“大温暖”。10月22日,宝应北高速道口,从河北开往无锡的货车司机徐翔望着抛锚的货车犯了难——等待修车配件需近10小时,周边无餐饮店,饥饿与焦急涌上心头。

“师傅,先到我们站点歇歇脚!” 就在徐翔手足无措时,宝应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治超中队的巡逻队员主动上前。了解情况后,队员们将他请到附近的治超办公站点,把整洁的小会议室改成临时休憩点,还递上热水。临近饭点,食堂的工作餐刚出锅,队员们第一时间为他端来餐盘:炒青菜、红烧肉、土豆丝,额外递上一双一次性筷子,“您趁热吃,不够再跟我们说!”两三个家常小菜、一瓶矿泉水,分文不取。“对咱司机挺负责任的呗,就是暖暖的嘛心里!”徐翔捧着热饭,感动不已。
这个饭点,在治超中队临时加双筷子用餐的,不止徐翔一人。货车司机李师傅当天驾驶超长货车途经宝应时,不慎卡在铁路桥下,进退两难。中队工作人员接到求助后,迅速到场和相关部门指挥疏导,协助车辆安全脱困。因车辆在脱困过程中破坏了路边的护栏,工作人员依规将李师傅带回办公地点处理。一边,队员们加急整理核查材料,优化案件流程;另一边,队员轻声安慰:“先吃口热乎饭,您放心,肯定帮您加急处理。”此时,已近中午12点半,早过了下班时间,队员们却没有丝毫懈怠。

“我们也非常理解这些驾驶员送货的急切心情,也希望能尽快处理完,让他们能赶紧地把货送过去。”中队队员陆春瑞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共识。李师傅则向记者反复念叨:“正常是下午 2 点上班,现在一直帮我们忙,感觉特别热情,心里踏实。”
在宝应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治超中队,执法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带着温度的守护。“多加一双筷子” 的暖心举动,正悄然拉近执法者与群众的距离——近日,中队就收到了来自云南省货车司机满先生寄来的感谢信和 “热情服务 文明执法”的锦旗。信中写道:“途经宝应时,不仅得到了清晰的法规解读,还收到了热乎的饭菜,这份温暖让我感受到了法不容情人有情。”

“该严格执法我们绝不松懈,但巡查中遇到驾驶员受困,我们更要伸手相助。” 中队队长周飞介绍,自今年推行“便民服务举措”以来,中队已为四十多名滞留司机提供免费简餐,开辟的临时休憩点累计接待司机100余人次;针对货车司机 “怕耽误送货”的顾虑,延时服务办理案件80余起,平均为司机节省等待时间 3 小时;同时联合辖区多家大件货物运输企业建立“信用+”机制,通过法规宣讲、现场指导等方式,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辖区超限超载率得到了有效下降。
“加双筷子”的背后,是基层执法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的深刻转变。宝应交通运输治超中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刚柔并济”的治理逻辑:对超限超载、违法运输等行为,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统一处罚标准,杜绝人情执法,守住交通安全“底线”;对司机的合理诉求、实际困难,以“快响应、暖服务”主动对接,解决“吃饭难、休息难、办事急”等痛点;更通过法规宣传、政企联动,引导司机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参与治理”,凝聚道路交通安全的合力。
如今,在宝应的国省干线上,一双双额外添置的筷子,一碗碗热腾腾的饭菜,一次次超时办理的案件,正让交通执法的“温度”随车轮传递。这份“力度”与“温度”的平衡,不仅维护了道路运输市场的公平秩序,更为新时代交通运输领域的基层治理提供了生动注脚——当执法者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就能在法治框架下,让温情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纽带,让每一段旅途都充满安心与暖意。
记者:苗培欣 卢启娅 通讯员 吴加飞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