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本刊联合县党史办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宝应开展活动、领导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给读者,便于大家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了解宝应党史、宣传宝应党史,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建设“五个宝应”再作新贡献。
翻开新中国成立前宝应人民革命斗争的史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早在1927年底,宝应便出现了党的活动。随之,党组织不断发展。进而,党领导人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在宝应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饮水思源,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多年斗争中,为了宝应的解放,在1460多平方公里的这块土地上,无不见共产党人洒下的鲜血和印上的足迹。他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用自己的血肉身躯竖起的丰碑,永远耸立在宝应人民的心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宝应开始建党。自1927年底起,中国共产党在本县郑渡、团庄一带,就有了活动。当时,中共党员郑洪(柳堡乡郑渡村人)在家乡秘密发展夏凤山等人入党,并开展了一些革命活动。1928年中共宝应特别支部建立。同年6月,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周恩来同志向大会作的组织报告中,统计了包括宝应在内的全国138个特别支部。是时,宝应特别支部直属中共江苏省委领导。这年八九月间,中共党员王守约在参加如泰地区“五一”农民暴动失败后,转移至宝应,经人介绍在氾水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向教师宣传“三民主义,糊涂到底,五权宪法,杂七杂八”等国民党腐败情况,把鲁迅的《彷徨》、《呐喊》,郭沫若的《棠棣之花》、《三个叛逆女性》、《落叶》、《茵梦湖》,郁达夫的小说,冰心的《寄小读者》等书籍借给师生阅读,传播革命思想。1929年三四月间,郑洪及上级党组织派遣的陈伯扬来氾水镇,召集由中共党员王守约、朱指薇等3人参加的会议,宣布成立党小组,隶属中共淮安县委领导,王守约为党小组长。是年八九月份,王守约因身份暴露,离开宝应去江都谢桥任教,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此时,氾水党小组的活动即告停止。当年春荒严重,本县夏集、团庄、郑渡一带农民在夏凤山等人带领下,与地主豪绅不断进行斗争。年底,夏集有二三十名小学教师罢课索薪1个多月,迫使国民党当局增加了教师薪水。同年12月,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和购买枪支,组建红军,夏凤山在向地主筹资时身份暴露,被迫离乡转移去上海。1930年,在一个更深人静的仲夏之夜,中共扬州县委委员周某来氾水镇,在芮某家中召开党的会议,建立了中共宝应氾水支部,隶属中共扬州县委领导,由钱薇阁任支部书记。然而,自周走后,氾水党支部与扬州县委的联系即中断。为了接上关系,钱薇阁曾亲赴扬州寻找党组织,虽尽其努力,终未能与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党支部与氾水、刘堡、宝应县城、团庄、郑渡、雍家庄、王通河等党小组保持了联系。1931年7月,中共淮盐特委扩大为淮扬盐特委,将扬州地区(包括高邮、宝应)党的组织划归其领导。是时,中共宝应县委员会成立,隶属中共淮扬盐特委领导。年底,淮扬盐特委撤销,恢复淮盐特委,中共宝应县委则划归中共扬州中心县委领导,继钱薇阁、李天民先后为县委负责人之后,李德才任县委书记。1932年初,氾水、夷家沟(瓦甸)、刘堡、宝应县城等党支部相继建立,全县党员有32人。1933年春,中共江苏省委特派员陈伯扬与淮盐特委书记王伯谦先后叛变投敌,并带领国民党特务,从扬州向北破坏沿运河各县地下党组织。6月,县委书记李德才和全县党员先后被捕。至此,全县党组织遭到彻底破坏,党组织的活动被迫中断。这时期,宝应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出现的早期革命活动,在部分地区起了传播革命思想的作用,标志着党的建设工作在我县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