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我的名字叫“国庆” | 潘国庆:35年,亲历从“娃不能耽误”到“教育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2 

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人的命运与共和国紧密相连。他们的名字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他们的故事也成为国家发展的生动注脚。今天的“我的名字叫‘国庆’”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潘国庆——一位与新中国生日同名的人民教师,用三十五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段平凡而闪光的教育人生。

“我叫潘国庆,与共和国的生日同庆。”每当介绍自己,潘国庆总会笑着这样说。这个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名字,不仅承载着个人与国家的特殊情感,也伴随他走过了三十多年的教育征程。

潘国庆:我的父亲当时是在徐州矿务局工作,1971年9月2号我出生的时候,他还在工作岗位上,没有来得及赶回来。后来国庆节假期他赶回来的那天,正好我是满月,父亲就说,满月赶上国庆,是大喜事,名字就叫“国庆”吧。

“国庆”二字,对潘国庆而言,不仅是名字,更是一份无形的激励,让他从小对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1990年,他从高邮师范毕业,踏上三尺讲台,将青春与热血倾注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潘国庆:对我而言,就是把爱国情怀融入日常,教会我的学生们如何用行动去爱国。比如,教会他们诚实守信是爱国,刻苦学习是爱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也是爱国,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也是爱国。

老黄塍乡西南初中的两排平房、六间教室,是潘国庆教育生涯的起点。那时的教学工具,只有黑板、粉笔和课本“条件再苦,也不能耽误娃们上学。”这是他最朴素的信念,也是一代乡村教师的共同坚守。


潘国庆:我们老师只能用一个小黑板,提前在小黑板上把我们的例题写好,然后带进教室跟学生讲课。到了黄塍中学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可以用幻灯片了,用投影机了。到广洋湖的时候,为每个班级配备了这个电子白板。到我们望直港以后,我们又配备了智慧黑板。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政策惠及宝应县各乡镇。调任乡中学后,潘国庆亲身经历了教育设施的“蝶变”:崭新教学楼取代土坯房,标准化实验室陆续启用,泥土地操场变成碳沙跑道。

潘国庆:后来我到广洋湖初中工作,我刚刚去的时候,政府投资新建了一个学校的食堂,当时有1200个平方,让学生在学校里面可以吃饭。2014年,我到广洋教办室工作之后,国家又投入了1000多万元为小学建了一个四层的教学楼,每一层都有卫生间。过去都是要到平地里面上厕所。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各个功能教室应有尽有。

潘国庆对“路”的变化同样印象深刻。昔日泥路、石子路,逐渐变成水泥路、柏油路,从泥泞难行到畅通无阻,不仅让师生出行更安心,也为教育发展铺就了坚实基础。

潘国庆:我刚刚工作的时候上班走的是泥路,下雨天要走一个小时。后来,国家、县里面逐步地重视。就修了沿广线,然后又修了安大公路,233这个国道,特别是前几年。又修了331这个国防公路,交通的便利程度是越来越好。

“政策就像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有新变化。”回顾三十五年教育生涯的深层变迁,潘国庆目光中满是感慨。

潘国庆:从1986年实行义务教育,到2006年开始逐步地实现义务教育的免费,再到今年国家对学前教育一年免除了保育教育费,这些政策真正地体现了教育的人民属性。惠民政策让我们老百姓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

三十五载春秋,潘国庆从手持粉笔在土坯房里授课的青年教师,成长为见证并参与乡村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教育工作者。他常常想起父亲为他取名时的初心:“国庆”二字,不仅是与国家生日的缘分,更是一份见证时代、参与建设的责任。

潘国庆:在祖国76华诞之际,我想说,感谢这个时代,祝福我的祖国。我将继续坚守在教育岗位,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记者:莫斐 刘笑笑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