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青釉豆形盘
发布时间:2022-02-09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2204 

豆,是常见的一类食材。而在古代,汉字“豆”,却完全是另一种意思。“豆”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金文,是个象形字,上面一横,象形为盘或盖;横下的结构,则是盘下的高足;而最下面一横就是器物的底座了。“豆”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下有高足的器物。宝应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青釉豆形盘,让我们有机会一睹这件古代器物的风采。

这件唐代豆形盘由盘、足两部分组成,高3.8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6.8厘米。口微敞、折腹、底部呈喇叭形,胎体厚重。内外施青釉,在青釉和胎之间还饰有一层很薄的白色护胎釉。器型端庄、釉色青润。

在新石器早期,为了在席地而坐时进食方便,原先无柄的盆、钵、盘、碟、罐等都开始加柄,以便握住器柄来移动器物。至新石器时代中期,陶豆的豆柄继续升高,最终与器物口径形成固定的比例。到西汉时期,随着灶台、桌案的普及,古人不再需要握柄饮食器具以后,豆形器的握柄逐渐变短、消失,于是就出现了宝应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青釉豆形盘的“短柄”模样。

豆最初作为食器,非常之古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至汉代,盛于商周,距今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古人最早用于盛放黍稷(shǔ  jì),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类似于今天的盘或碟。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遥想千年之前,这件“豆”可能在一个偶然的时机被主人买来或用作装饰,或用作盛贮。千年之后,那些钟鸣鼎食的场面早已湮灭在历史深处,宝应博物馆这件“豆”完整留存至今,描绘着雍容华贵、热情奔放的大唐气象,向后世讲述着时间的流转和真实的烟火人间。

记者: 刁品杰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