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宝应属苏中抗日根据地。抗战后期,宝应还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粟裕、陈丕显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顽固派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革命老区西安丰镇通过各种途径在全国征集了大量革命历史文物。今天,我们就让文物牵线,走进那段历史,回看革命的故事。
今年95岁的杨琦,15岁参加新四军,19岁在西安丰新舍江淮印钞厂负责江淮币雕刻制板。时隔七十多年,宝应县西安丰镇这个地名在上海老战士杨琦心中一直没有忘却。让他与西安丰镇情谊相连的是这些江淮币,准确的讲,是在西安丰镇的铸币生涯。
今年七月,为即将改扩建成功的“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征集历史文物,西安丰镇镇干部叶志文在上海与杨琦老人相识。得知老区建设革命历史纪念馆,杨琦老人很是激动,将珍藏半个多世纪的江淮币以及他曾经所用过的币板雕刻刀捐赠出来,并讲述了江淮币制造背后的故事。
1944年3月,江淮印钞厂迁入宝应县。粟裕等领导同志亲自将厂址选定在西安丰、曹甸镇一带的水寨里,周围数10里是芦苇和藕塘。为了防止敌人汽艇袭扰,当地军民还在主要河道中央打好河心暗桩,好似天然屏障,如果没有熟悉情况的人作向导,很可能会迷失方向。正是因为军民齐心协力的保护,几年时间内,敌人愣是没有发现这处造币厂的存在。
有了相对隐秘安稳的造币场所,杨琦老人和战友们得以潜心专研。不过受技术条件约束,当时的造币质量并不够理想。而一本全日文《制版印刷术》书籍的出现,给了造币事业很大的帮助。此后,宝应江淮印钞厂开始大量地印刷发行钞票,流通各地。
在这次西安丰镇征集的革命文物中,有一个饭盒来之不易。多个革命历史纪念馆工作人员曾去北京向它的主人——9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潘立卿征集,却一直没有如愿。这个饭盒究竟有着一段怎样的故事呢?潘老介绍,他是江苏兴化人,16岁时参加新四军。这个饭盒的主人原本不是他,是在邵伯保卫战胜利时,一位战友获得的日本战利品。后来在一次战役中,战友光荣牺牲。牺牲前,战友将饭盒送给了潘老。这个饭盒不仅承载着战友情,更寄托了壮志未酬的英雄儿女们对新中国成立的期盼。对潘立卿老人而言,这比生命都重要。在捐赠饭盒的时候,潘老还特地写了几个字赠送给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铁军精神,永放光芒。
现在,在市县两级的支持下,西安丰镇这处新的“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扬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进行改造。新苏中馆占地面积约2万平米,室外布景近1万平米,馆内布展面积超过1200平米,外形简约大气,气势恢弘磅礴。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老人及家人捐赠的宝贵历史文物将很快得以对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