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成贻宾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南京日报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7374 

 

.webp.jpg

【烈士小传】 

成贻宾,1927生,江苏宝应人。 

1947年夏,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南京解放前夕,积极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及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开展的护校迎解放活动,是中大进步社团——电社主要成员。 

1949年4月1日,为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参加游行示威,被特务殴打,身受重伤。4月19日牺牲,年仅22岁。 

【口述人】 

周小梅,60岁。成贻宾未婚妻彭毓芬之女。 

在位于长沙桂花路的民航局宿舍楼,寻访组见到了周小梅。“我母亲与成贻宾在最好的年华相知相爱。2008年,母亲临终前,还叫着成贻宾的名字,念念不忘她英年早逝的爱人。”周小梅说。 

一开始,周小梅对母亲这段年轻时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不理解。母亲过世后,周小梅整理遗物,发现母亲珍藏了许多发黄的照片、书信,甚至成贻宾牺牲时的血手绢。她多方收集史料,寻访故人,被那个革命年代的爱情深深触动。 

同时被3所名校录取,鼓励未婚妻读书报国 

成贻宾自幼聪慧过人,4岁就能与伯父作对联。6岁起,先后就读于江苏省立扬州实验小学、省立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后升入宝应中学,又转到南京模范中学求学。 

1942年夏天,在南京读书的成贻宾放暑假回老家,与16岁的彭毓芬一见钟情。“母亲在河边洗衣服,成贻宾恰巧路过此处,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不久后,成贻宾就托人来提亲,和我母亲订下了婚约。”周小梅说。 

1947年暑假,成贻宾同时报考清华大学、英士大学和中央大学,均被录取。但因无盘缠去北京,成贻宾就近选择了中央大学就读。随后,他把彭毓芬也带到了南京,鼓励她学习幼教,报效祖国。

这对年轻的爱侣,不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思想上也共同进步。“那时候两人都是穷学生,但十分恩爱。一到周末,成贻宾就去打工赚钱,给我母亲买好吃的。冬天时水冷刺骨,成贻宾心疼我母亲,从来不让她洗衣服,总是自己抢着洗。”周小梅说。

1944年,成贻宾写下了那封著名的《给未婚妻的信》,对彭毓芬说,他觉得有“自我革命”的必要,于是拟定“新生十大信条”。在信中,他表示,“要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地,和黑暗的阻挠斗争;要乐群助人,不可自私自利,要随时牺牲自己,为了大众。”

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打成重伤不治牺牲

在刻苦攻读之余,成贻宾还积极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员、新青社员组织的革命活动。 

他曾写道,“人生的理想何在?人生的理想即在为社会服务。”他痛恨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行径,认为这是社会黑暗的根源。他认定,中国只有解放了,推翻反动统治,一切才会好起来。 

1949年,解放大军直逼南京后,面对反动派玩弄的假和平伎俩,成贻宾十分愤怒。3月29日,南京全市大专院校学生在中央大学大操场举行大团结晚会,酝酿在4月1日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启程赴北平参加和谈之际,举行争生存、争取真和平、反对假和平、要求接受共产党八项和谈条件的请愿游行。

4月1日上午8点多,南京10所大专院校约6000余人出发请愿游行。中央大学的游行队伍中,成贻宾领头高呼口号,并向“总统府”门前的士兵宣传“不要把枪口对着同胞”,向路过的市民宣讲“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不久,敌人就向学生发起了偷袭。参加请愿游行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60多名同学,下午返校途中遭到围攻殴打,并被集体绑架。凶讯传来,成贻宾和同校数百名同学立即集合冲出校门,准备去抢救被殴学生。 

在中大同学前往“总统府”抗议暴行的队伍中,成贻宾负责维持秩序和警戒。“军官收容总队的暴徒先是用皮带袭击他,随即敌巡官又是一阵皮鞭乱棍,成贻宾后脑被重击,昏倒在地。敌人企图将其捆绑上车,苏醒过来的成贻宾机智地提出‘松绑自行登车’,被允后他想趁机逃脱,但因为伤势过重,没走几步就被暴徒撵上,皮鞭和棍棒如雨点般落在他身上,他被打得脾脏破裂,浑身血污。”周小梅说。 

直到数小时后,暴徒们才罢手散去。同学们将成贻宾送到医院。“我母亲得到噩耗,立即赶去,只见他血流不止,已经奄奄一息,母亲哭着给他洗换下来的血衣,不眠不休地伺候了他几天几夜。同学们一共献出了1700毫升鲜血注入成贻宾体内,还有的变卖了金首饰给他买营养品。但因为伤势过重,4月19日清晨,成贻宾还是离开了人世,年仅22岁。”周小梅说。

.webp.jpg

未婚妻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60年前的爱人

“成贻宾牺牲后,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直到1956年,她才嫁给了我父亲。”周小梅说。

.webp.jpg

“和父亲结婚后,母亲一直把这份感情深埋心底。直到2008年她晚年弥留之际,她才对我说起以前的一些事情,她念叨着‘成贻宾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如果他不那么早牺牲,一定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能为祖国作出很多贡献。’” 

“我非常羡慕他们的感情,纯粹、高贵,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进步。”周小梅说,退休后,她和成贻宾的几个侄子一起,走上了“寻根”之路,去了宝应、镇江、南京等地,寻访成贻宾留下的足迹,还把女儿带去了雨花台,告诉她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女儿也深受触动。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