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西安丰镇豆制品行业协会会长王棕韬,2016年返乡投身农业,从最初单一的稻麦种植,到后来拓展大豆油菜种植并涉足豆制品加工领域,再到推动区域内豆制品产业的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将安丰卜叶这个“土特产”一步步升级为了“精品货”。
一路走来,王棕韬紧紧抓住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新机遇。
西安丰镇豆制品行业协会会长王棕韬:当初我是想回来做农产品销售的,做农产品电商。当时的电商已经正在开始慢慢地起步了。后来的话因为工作原因,然后就暂时性地跟我父母从事做稻麦种植。然后在2018年左右的时候,我发现稻麦种植的前景已经就是慢慢地降低了,由于它田租涨价,各种的农资成本、生产成本也高了,然后它的收益降低了。然后我就发现,经过调研发现,我们镇的这个地方产品安丰卜页是一个很不错的产品,也是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就联合了附近5家企业成立了宝应县西安丰镇豆制品行业协会。
王棕韬创业梦的实现也离不开父亲王开祥的大力支持。作为种田大户,王开祥深知农业发展需要年轻人,需要新科技。
种田大户王开祥:现在就要年轻化,要发展这个农业,由他们来带动一点。因为马上老的这一班的都要退下来了,应该肯定的要有新型农民上来,所以他们年轻人要能从事农业的话也是一个好事。
2018年10月,王棕韬牵头成立了豆制品行业协会,通过统一标准、共享资源、联合营销,带动区域内家庭作坊共同发展。2021年,他们成功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使产品从“土特产”升级为“精品货”。加入豆制品行业协会后,让有着30年豆制品手艺的小作坊老板黄严瑞尝到了新设备新技艺带来的甜头。
豆制品小作坊老板黄严瑞:新机械家来之后,卜页薄的,厚的掌握不住,后来王老板过来帮我们指导,把这个调试得当之后,春节期间效益最起码比现在翻倍。现在到春节忙的时候,一天做几百斤,以前做一百多斤就不行了,忙不过来。
通过机械化的改造,王棕韬大大提高了豆制品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从原来的人工一小时只能做二十斤,到现在一小时达到一百斤。产量提升了,接下来就是销路的拓宽。
王棕韬:从协会成立之后开始,我们就积极地参加各类农展,包括扬州、南京,我们都会带着这些生产户去参加农展。在我们取得地标之后,我们又对符合条件的这个作坊,进行了商标的授权和包装的改变。2022年的时候,我们对西安丰辖区内的小作坊进行了一个升级改造,对他们的墙面,还有地面都进行了改造,然后帮助他们取得了(名特优)小作坊的证书。
在发展的过程,王棕韬认识到,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识,更是质量、信誉和文化的载体。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管控,使传统家庭作坊逐步向现代化生产企业转型,是豆制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棕韬:下一步,我们将会到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工程系进行学习,然后延长豆制品的保质的时间,增加它的销售半径。我们现在的话通过出去学习,然后引进新的机械,现在慢慢地增加我们区域内的豆制品的产品种类,从原来的卜页、豆腐,再慢慢延伸到豆干、豆皮、豆笋等等一系列的产品,然后增加这个产品的附加值,让西安丰这个豆制品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