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在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泾河村的田间地头,一群特殊的“种田能手”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他们有的驾驶着拖拉机翻耕土地,有的操作着无人机精准施肥。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管理者”到“种田能手”,泾河村的村干部们用实际行动助力村民、村集体“双增收”。
3月12日下午,记者在泾河村集体农场看到,90后村干部谢万圆正在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眼前这位皮肤黝黑、个子瘦小,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在田间劳作的时候,一干就是一整天。
记者谢国扬:谢主任,你来到村里工作已经多长时间了?
泾河村90后村干部谢万圆:我是2015年,正月初八到村里面参加工作的,现在已经有十年多的时间了。
记者:我们正常每天工作是多长时间?
谢万圆:因为我们农场的面积比较大,将近1000多亩,要统筹规划的话,我们早上7点钟就要到田里面准备工作,到晚上6点钟结束,这期间午饭都是在田间地头吃的。
和同龄女生相比,谢万圆不像其她女孩子骄里娇气,更多了几份谦逊与朴实。
记者:作为女性,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样的辛苦工作,你有没有放弃过?家里人有没有不支持?
谢万圆:没有没有,因为我本来就是农村人。对农田的工作,作为年轻人我们是不擅长的,我们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农村工作跟其他工作不一样,面临的东西也不一样。
00后的欧邦杰是泾河村村干部中年龄最小的,也是泾河镇本地人。他一毕业就扎根家乡,学着父辈的模样,弯下腰、俯下身,整天在泥土的芬芳中挥洒汗水。
泾河村00后村干部欧邦杰:刚好毕业的时候,赶上泾河镇乡村振兴人才招聘。在农村工作后也发现,农村人口流失比较严重,而且而且老龄化也比较严重。我希望通过我们00后的加入,增添新的活力,使乡村更好地发展和振兴。
据了解,由于泾河村资源比较匮乏,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才能增加集体收入。近年来,泾河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积极有序流转农户土地,并在2022年11月份成立“泾河村自主经营集体农场”。
泾河镇泾河村党支部书记马锦明:2022年正好我们村有3个生产组对外发包的田已到期,我们只拿了一个生产组进行尝试。通过一年尝试下来,认为这条路可行,上面也提倡党建引领,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这一块,所以更加增强了我们搞这个集体农场的决心。2024年,我们村集体经济纯经营性收入,就农场这一块就达到了28.51万元。
马支书告诉记者,村里的6名村干部全程参与“耕、种、管、收”一体化服务,农场所有收入归集体所有,大家只管种植,不计报酬。
马锦明:我们村干部放弃了很多节假日,起早带晚,可以说披星戴月。特别是这些年轻的村干部,说实话,我心里是非常有愧的,他们是无私奉献,一分钱报酬也没有。
目前,泾河村集体农场拥有耕地1093.42亩,今年下半年将继续流转约300亩耕地,到2026年底,实现村集体农场经营规模覆盖全村耕地面积的90%以上。拿土地做文章,泾河村苦尽甘来,真正实现了“里子”和“面子”的双丰收。
泾河村村民张云海:年收入给村里面种的田,比给承包大户种的田收入要高一点,具体的一亩要高到200元左右。另外村里面的这个田,假如收入好了,还可以跟农户搞个二次分配。
马锦明:去年我们村经营性收入突破了200万,今年应该说有望达到400万。
记者感言:在泾河镇泾河村的田间地头,村干部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俯下身、沉下心、扎下根”。他们晒黑了皮肤,却“亮”了民心;他们磨粗了双手,却换来了村民的致富生活。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新风貌,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未来。相信在基层党员干部们的带领下,宝应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村民的日子也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记者:蔡健 谢国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