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感谢玛多,有一种美好将永存心底!”
发布时间:2024-11-14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1050 

宝玛一家亲,融媒结真情。在这次宝应县选派的第一批赴青海省玛多县开展技术指导帮扶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有一位是宝应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在玛多近一个月的时间,他不仅组织了多篇宝应援青专技人才优秀事迹新闻报道,同时还积极参与到玛多融媒的节目流程优化设置、新闻改版、短视频制作等具体工作中去,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帮扶工作任务。下面请看本台援青记者朱永军以第一人称视角从玛多发回的报道。

不知不觉来玛多已经近一个月时间,我的援青之旅也将暂时划上一个句号。从当初的各种高原反应,种种不适,到后来的慢慢适应;从对工作环境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和融入。玛多不再遥远,玛多变的亲切。来了玛多才知道,玛多确实高,平均海拔4500米,是青海的屋脊,氧气只有平原地区的60%,玛多确实大,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00人,地旷人稀到平均一点五平方公里只有一个人,玛多确实冷,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每年供暖期长达11个月。作为人类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之一,这里也是地球上最美的地方,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县,坐拥大小湖泊5800余个,素有“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这里有美丽的高原雪山湖泊,有各种可爱的野生动物,风景绝佳、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想起跟随玛多电视台的同行,一起去拍摄美丽的冬格措纳湖和湖畔散步的黑颈鹤,路上邂逅成群的藏野驴,藏羚羊。想起与玛多电视台的记者韩雪莲一起去拍摄畜牧业合作社短视频,帮助牧民一起吆喝卖羊肉,想起在玛多半个多月时间,在玛多同行的帮助下,发回多篇援青人才的报道,受到江苏援青等多家媒体的转载,这些已然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记忆。当然由于人少,缺乏技术保障等客观原因,玛多融媒体的新闻和短视频制作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次我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给出来一些建议和意见,包括玛多新闻的改版,片头片花的重新设计,短视频创作的注意事项等等,这些建议也得到了玛多县融媒体同行的认可和采纳。

玛多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马蓉艳说,在这段时间一起和朱老师出采访,一起写稿,然后一起去剪辑新闻。从朱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主题新闻的策划,一直到后期的怎么样去剪辑,怎么样做出吸引人、能够感动人的一些新闻,学到了很多。

在玛多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每天的时间完全不够用。想起去藏民新搬迁的集中安居点扶贫送温暖,了解藏民的风俗习惯,与藏族阿妈一起促膝聊天,闲话家常;想起在藏民的流动帐篷里,藏族老阿妈手抱小羊羔跟你聊起她的生活,她的牛羊;想起采访路上偶遇藏族大哥,他和我聊起20多年的牦牛养殖经验,和今年牦牛肉降价的烦恼;想起星星海的夕阳晚照,想起神山阿尼玛卿的皑皑白雪,我都想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留住这美好。

玛多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拉毛卓玛说,在朱老师身上,她一直感受到他有股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他始终有一种对大自然、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他那种乐观向上、积极拥抱工作和生活的热情,让人很受感染,跟他一起工作,特别得劲。

在玛多的日子,我也是收获满满,汲取了很多的精神力量。由衷的敬佩玛多县融媒体的同行,尽管这边生存条件艰苦恶劣,他们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各项工作干的相当出色,在央视、青海卫视等国家省级媒体发片发稿量在县市区里面一直领先。尤其玛多台郭增龙台长,一个山东汉子,扎根雪域高原26年,至今仍在坚守,充分体现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玛多精神。他们都是我的学习榜样。

玛多县融媒体中心主任郭增龙表示,朱永军来玛多时间不长,他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敬业精神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学习。希望以他为桥梁,为纽带,加强宝玛两地融媒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常态的互访机制,为两地融媒的高质量发展,为深化东西部协作贡献力量。

记者:本台记者 朱永军  玛多台记者:韩雪莲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