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走进博物馆趣看古人书法扇面赠酬隐喻
发布时间:2022-02-18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2198 

春日赠扇,可知扇子非为引风取凉,而是社交手惠,持扇者借此也为展示自己的优雅风度。扇子被文人赋予了雅意,成为读书人身份的标榜。因此,文人们喜欢将诗文书写在扇子上,随信札或其他物品附赠同好,既作为自己书法或诗文的门面展示,又作为礼物以便请益于人。

扇面是我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扇面又有团扇、折扇等不同的形状。

县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唐明荣说:我们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宋元之交时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因为蒙古人入主中原,宋代盛行的宫廷工笔画逐渐衰弱,许多汉族士人不愿意在元朝为官,遂产生了隐逸的想法,细节精致的工笔山水变成了表达意境的写意山水。

扇面不仅作为文人之间的社交礼赠,就连烟花之地,也颇受宠。书法扇面不仅可以荐纳客僚、留情红颜,甚至可以博得宫廷的青睐,借以显名。扇子在拓展艺术空间的同时,也延伸了社会交际的意涵。

唐明荣说:这幅观瀑图便是这类写意山水的代表,人外有山,山外还有山,图中的人物既可以凸显山川的壮观,也可以通过自然风物表达出人物的清高,构图精妙,十分美观。

古代文人用扇的激增,在推动折扇风行的同时,也推动了制扇业的兴盛。明代制扇工艺的精致,是中国扇面艺术发展的高峰。

县博物馆刁飞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就是经过修复装裱的折扇,折扇与其他书画修复方式大致相同,都需要经过清洗,修补破损处再进行装裱,达到了可以让观众尽情观赏的展陈标准。

记者:宗明 袁园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