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里是旱地,由于地处下游,属于自灌区。每年到了农忙需要用水的时候,这里基本上很难保证农田用水需要。自去年县里搞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这里配套建起了一体化智能泵站,解决了农田用水难题。”10月26日上午,见到记者,氾水镇郎儿村种田大户田友道感慨不已,连声夸赞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他带来的便利。
田友道承包农田650亩。记者注意到,他家承包的农田横平竖直,路边是一条平整的硬质水泥路,还有2座新建的一体化智能泵站。田友道说,自己拿起手机操作一下,泵站便自动开启,农田好灌好排,过去想都不敢想种田会有这样的好事。他告诉记者,现在农田配套设施齐全,农民种田,实在是一种享受。同时,收益也能得到保障,还会享受到国家种田的各种补贴政策。
记者获悉,去年,宝应县在氾水镇实施了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东至迎丰排河、新河,西至丰产河、涧沟河,南至永安干渠,北至朱马干渠。投资3760余万元新建、拆建泵站29座,建设桥梁8座、节制闸1座,涵洞(箱涵)41座,新建田间配套建筑物2514座,铺设低压管道17.179公里,衬砌渠道20.34公里,新建机耕路19.693公里,植树15800余株。
近三年来,根据农业资源分布情况,宝应县先后在全县7个项目镇的52个村(居)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9.7万亩。按照“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的建设标准,积极推进项目区内桥涵闸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2018-2020年共新建排灌站152座、机耕桥74座、中沟级涵(闸、渡槽)177座、修筑机耕道路115.2公里、衬砌渠道67.2公里、高效节水低压管道48.6公里,配套小型建筑物23891座,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实现了粮食生产由易旱易涝向旱涝保收的转变、由稳产增收向丰产丰收的提升。
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区原有的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平均每亩提高66公斤左右,项目区农民直接从粮食增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水利措施等方面得到实惠,收入明显增加。据初步测算,项目区直接受益人口达到22.63万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6700多万元。同时,土地流转后,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本地打工、外出创业等,也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规模种植、连片种植提供了基础条件,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进程。据统计,全县项目区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5%以上,小官庄镇达到85%以上,促进了生产要素向能人和大户集中,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一稻一麦”式的传统种植模式正在逐步向高效农业转变。
此外,宝应县坚持因地制宜,把高标准农田规划与美丽乡村打造、村庄环境整治融为一体,全方位改善农村的乡村环境。三年来,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安排植树8.73万株,增加了农田林网防护面积,使林木覆盖率有了新提高,极大改善了农田基本生产条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田容田貌焕然一新。
作者:刘延龙 庄李成 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