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31日下午举行的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安宜镇、宝应经济开发区、扬州市宝应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等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他们表示,将认真落实省市县党代会决策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五个宝应”建设,突出“生态立县、产业强县、人才兴县”,在争当里下河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上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1年,安宜镇担当作为、创新争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预计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3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亿元,新签约重特大项目1个、重大项目5个、亿元项目3个,培育10亿元企业1家、5亿元企业1家、亿元企业3家,累计搬迁征收面积5万平方米,一批民生实事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2022年,安宜镇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秉持“五个理念”,全力打造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县委常委、安宜镇党委书记于祝君说:安宜镇将坚持质效理念,推动产业发展高质量。优化调整招商队伍,探索创新招商模式,紧扣在手项目信息的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市场前景,开展精准定向招商,不断提升招商质效;加大对本土企业特别是重点功臣企业的培植和扶持,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增资扩股等方式,实现“二次创业”、做大做强,对符合县镇产业规划且税收贡献较大的域外项目、头部企业,在用地需求、能耗指标、财政奖补、招工服务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并予以大力扶持,不断提升企业质效;持续推进“三清”工作,坚决依规清理和劝退园区内各类低质低效企业以及“小散乱”企业,加快“腾笼换鸟”速度,对园区内不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中小企业进行搬迁腾让,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实现腾退厂房和项目招引的“无缝对接”,不断提升产业质效。
2021年,宝应经济开发区区属工业开票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明年,开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全会精神,经济指标围绕工业开票增长20%、入库税收增长15%目标,项目建设围绕“四个1”目标,也就是新招引工业项目10个、新开工10个、新竣工10个、新达产10个,以省级园区“二次创业”新业绩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再作新贡献。
宝应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苗培俊说:开发区将在推进项目建设上做到三个“快”。一是签约项目快开工。抓住园区“二次创业”契机,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极简审批”,做好超洲科技、锡通工程机械、瑞海船舶、鲲行精密等新落户项目服务,确保明年“烟花三月”节再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二是在建项目快投产。深化开发区“五个一”项目帮办并联机制的基础上,推动彩虹锂电池正极材料、巨丰电磁线、盛昊新能源汽车配件等项目明年竣工,推动锡洲电磁线、爱尔特智能轴芯、名仁苏打水等新竣工项目迅速形成产出效益,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存量项目快盘活。加快推进伊尔曼项目完成股权置换,加快宏宝建材、天宁电气、昆拓热控等存量资产盘活利用,整治金友电器、鼎创陶瓷、东阳机械、东旭金属等低效用地,力争明年再盘活存量土地459亩、厂房18万平方米以上,确保明年全面完成市委下达的存量土地盘活任务,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去年以来,县生态环境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聚力环境质量改善抓治污,聚力突出问题解决抓整改,聚力生态水平提升抓攻坚,全县生态环境形势稳步向好。下一步,生态环境局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积极履职、主动牵头,拿出“硬招数”,提升“执行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持续助力绿色发展,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扬州市宝应生态环境局局长周志刚说:宝应生态环境局要将环境保护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为前提,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基础,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标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行工业园区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源头替代等项目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自然保护地等监管,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以提高“含绿量”增强“含金量”,促进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同步发展。
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农业农村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柳堡模式”写入省委一号文件,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部级评审,入选全国农业水生蔬菜全产业链典型县。2022年,县农业农村局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聚焦工作重点,狠抓推进落实,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宝应新优势。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爱平说:县农业农村局将聚焦农业增效,实施产业振兴“三大工程”。一是稳产保供工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粮油面积稳定在169万亩以上,总产、单产水平保持全省前列,新建高标准农田2.4万亩。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价格稳定,初级农产品供给安全。二是产业提升工程。壮大有机食品及大健康产业,推进中粮集团、永顺泰麦芽等项目建设,实施农业规模项目20个以上。放大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引导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融合发展工程。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农业电商销售增长15%,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年增长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