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宝应
宝应概览
视频宝应
城市风光
宝应景点
社会事业
宝应名家
宝应年鉴
宝应大事记
宝应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魅力宝应  > 宝应名家
宝应名家  
经学大师—刘宝楠

刘宝楠手札

   刘宝楠,字楚桢,生于公元1791年,卒于公元1855年。其父刘履恂是位举人,做过国子监典簿的小官,刘宝楠五岁时,父亲赴京应试,因病卒于异乡;六岁那年,祖母、仲兄,伯兄相继去世,家世衰落。所幸刘宝楠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性,通艺文,有贤德,作诗勉励幼小的儿子曰:“我爱白莲花,不以污泥滓;我爱青松枝,不以霜雪死……”督促宝楠课习所学,不使稍懈。童蒙之时母亲殷切教养之情深深地烙在刘宝楠的心头。他有感门户之衰,身处逆境,攻苦力学。据载:时因家贫,膏油不继,惟灶上置一灯,读书数十过,迨釜辕而油已竭矣。他常常向其兄刘宝树请益,后从叔父刘台拱受学。刘台拱是位与段玉裁、王念孙齐名的大学问家,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使刘宝楠学业大进,为日后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宝楠成婚后,未逾一月妻亡,十多天后母亲又离开了人世。屡遭不幸,刘宝楠哀毁罔极。念楼念楼,岂止念“楼”!刘宝楠勤勉治学的力量源泉正是来自这“念楼”吧。

   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往往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不得已求其次而终成大业名垂青史。刘宝楠应乡试不第前后达十一次,连续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 “壮岁声华伯仲间,萧萧都见鬓毛斑。十年赢得头衔在,收拾残书返故关。”他一面子宝应、扬州课徒授业、教书讲学,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一面与一些砥行硕学之士结交,如刘文洪、包世臣、汪喜好、梅植之、吴熙载、杨季子、李兆洛等一批扬州学派的中坚,相互切磋砥砺、辩沦研讨;一面潜心著述,知识的积累使他发愿对诗、礼有所述录,并且开始了《毛诗译注》、 《郑氏释经例》的写作。不久发十的一件事改变了他原先的计划,室828年秋天,刘宝楠和赴乡试的几位儒生合定了一个契约。这个契约的定立成就了日后一批经学大师,成为文坛佳活。他们“病十三经旧疏多踌驳,欲仿江氏、孙氏《尚书》,邵氏、郝氏《尔雅》,焦氏《孟子》另作琉义’.合定契约的仪式是“发策自认”。可惜当时不叮能留下照片,更没有电视摄像,但是我想象那一定是个晴朗的日子,很可能是在秋风浩荡的江畔小亭里,几位儒生高淡阔沦,决定着连他们自己都不完全意识有问等深远历史意义的壮举。刘宝楠发策自认《论语》,时年38岁。从此他“屏弃他务,专精致思”,整整奋斗了后半生直至逝吐,花费了27年的心血,终得数十巨册“长编”,并经过“荟萃折衷”,全书大部分定稿。 由于晚年历官畿浦,政务繁琐,精力不济以至中道不克.乃命其子刘恭冕续成事业。从汉代起,历代学者莫不研读《论浯》,注释、考证《论语》的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刘宝楠著《论语正义》借鉴了前人上丰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清人的注释考证;注重文字训诂,史实考订和阐友经义,还对汉魏古注作了详细的疏解。博采众长,甄别是非,钩沉索隐,熔占铸今,穷年累月,孜孜以求,刘宝楠竭毕主之功,终使《论语正义》成为同进代人以及后生学子所敬慕的不朽著作!

   刘宝楠在他逝世前七天, 自知余日不多,在病榻上自撰墓志云:
   ……道光十五年举于乡。二千年成进士,授文安知县。境四临河,每堤决,三年水乃涸,君严督修治,岁获有秋。再补元氏,茸建坛庙,百废具举,买捕蝗蝻,以千金计,县境大热。调三河知县,在任四年,兵差络绎,役不忧民……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是以经时济世为己任的。故而刘宝楠在墓志中只字未提他学术上的成就。其实,《论语正义》以及《释谷》、《汉石例》、《念楼集》等等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啊!有位学者评沦刘宝楠不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入墓志是“大学问家的风范”,信矣! 、1991年,经学大师的故里宝应为他涎辰二百周年举行纪念活动?特地邀请了外地的专家学者前来座淡交流刘宝楠研究的学术成果,一时轰动远近。经学大师魂灵有知,该含笑九泉了。出自 仇学程 《宝应文化博览》